作者:朱雪忠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长聘特聘教授、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我发言的题目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总额何以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目标”,主要分析知识产权使用费的四个方面,即年进口额、年出口额、年进出口顺差额和年进出口总额。
大家可以看到《强国建设纲要》里面在总体要求的“发展目标”当中,特别提到到2025年“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额要达到3500亿元”。当然这个指标是预期性指标。所谓预期性指标,就是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不是强制性要求,不像约束性指标那样。但是我对于指标是特别警惕的,因为指标搞得不好就有误导,但是作为一个强国建设纲要又必须有指标。
既然讲的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纲要出来以后就有很多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进出口总额,如果我们的知识产权出口少,那就多买一点,这个目标也容易实现。如果这样实现的目标还能不能叫知识产权强国的目标呢?所以我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作为衡量知识产权强国的指标,为什么是用知识产权使用费的进出口总额,而不是用出口额,也不是用进出口的顺差或者逆差考量。特别是我们的国际货物贸易顺差连续多年都是数千亿美元的情况下,为什么不用顺差、逆差来考虑。
先说一下进口额,能不能用知识产权进口额考虑呢?一般来说知识产权进口额,不宜作为衡量知识产权强国的指标。但是,知识产权进口额越大,表明我们运用知识产权生产产品的能力越强。通常制造大国会多买知识产权的。当然,这个指标不适合作为衡量知识产权强国的指标。
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数据,我国知识产权进口总额在2017年排名第四。可能大家想到美国是知识产权大国,肯定是知识产权出口大国,这个没错;但美国也是知识产权进口的大国,比我们国家还多,排名第三。
第二个讲一下知识产权出口额,能不能把知识产权的出口额作为衡量知识产权强国的指标?因为一般来说出口额越大,当然它的知识产权能力越强。请看2009-2018年十年间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的排名:美国是最强的,中国排在第18位。按照2017年的数据,我们是排在第12位,刚才第18位是10年总数据,换句话说我们是在进步的。但是,知识产权强国一般来说不会追求纯粹知识产权的出口额,为什么?大家知道知识产权出口多,实际上往往是培养了竞争对手。所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进行母子公司间的知识产权交易,而不是简单把知识产权出口到别的国家。还有一种情况,鼓励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因为大家知道知识产权产品附加值高。所以我们讲很多国家,包括中国,是限制知识产权出口的。所以把知识产权使用费年出口额作为一个强国指标,我认为中国目前的背景下,如真的写进纲要,会造成为了业绩盲目追求知识产权出口的现象。我想那样是一场灾难,幸亏没有这么做。
第三种情况,有可能是用知识产权年使用费的进出口顺差或者逆差来考虑。因为一般来说进出口的顺差越大,越可能是知识产权强国。比如刚刚提到美国,美国知识产权使用费的进出口额顺差一般在800亿美元左右,甚至现在900亿。当然中国不是顺差,是逆差。但是,我们如果简单第按顺差衡量的话,可能会颠覆我们的一些看法。比如说日本在2003年之前知识产权使用费是逆差,欧盟作为一个整体2018年的知识产权贸易逆差是600多亿美元。所以简单地用逆差顺差衡量知识产权强国可能不合适,更何况不同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比如资源出口大国往往购买知识产权的情况也少,反过来像中国制造业大国,往往要购买使用大量知识产权。所以在知识产权方面使用这个指标往往会存在差异。事实上中国虽然知识产权能力在提高,但是我们知识产权使用费的逆差还在扩大。虽然在2019年短暂地缩小了,但是到了2020年又扩大了。甚至这么讲,现在的逆差数量还是在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进行限制的情况下,如果放开这种限制,我们这个逆差会更大。所以我们讲不能片面地追求知识产权使用费的顺差。如果真要追求顺差,那就会减少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跟我们的国策不相符。就单个企业来讲,比如华为的知识产权能力大家是公认的,但是华为的专利使用费也是逆差。如果用这个来评价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华为可能都评不上。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知识产权使用费是否有逆差或者顺差多大,不能作为衡量知识产权强国的指标。
事实上我介入这个话题就是从反对这个提议开始的。
最后回到我们的纲要里面,我们纲要里面是规定了年进出口总额,为什么规定年进出口总额呢?因为出口额大的,进口额往往也大。比如刚刚提到美国出口额第一,进口额是第三,荷兰2017年出口额进口额都是排第二。我们讲2019年中国进口额下降,这个下降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就是说可能跟中美贸易纠纷,与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限制有关系。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大体可以反映这个国家对外知识产权交易的活跃度。所以我们讲知识产权进出口总额可以作为反映知识产权强国的指标,但是可能还有其他合适的指标。这个指标也要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因为我们刚刚说的这个指标是到2025年,如果到2035年这个指标是不是要调整?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好,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