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姚红军 北京万慧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自从笔者由公司法务转做专职律师以来,很多朋友尤其是做公司法务的朋友经常会问起从公司法务转做专职律师的心得体会。笔者总认为自己踏入专职律师的门槛时间太短,对于专职律师职业特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基本就是三言两语以蔽之。现在已经七年过去了,有一些感受似乎可以跟朋友们进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996年笔者从武汉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通过校园招聘加入了宝洁公司法律部,从管理培训生做到法律经理,前后共七年时间。期间主要负责知识产权保护、超期货款追收、日常法律咨询等典型的公司律师事务。
在宝洁公司工作的后期,自己的工作范围逐渐集中到知识产权领域。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笔者在2003年去了波士顿大学学习知识产权法,较为系统地学习了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基础理论和经典案例。
从波士顿大学毕业后加入总部位于波士顿的吉列公司,很快被派到上海任吉列公司大中华区总法律顾问,负责大中华区内的所有公司法律事务。一年后因为吉列公司被宝洁公司整体并购,笔者在并购项目基本完成后从上海移居香港,加入高尔夫行业最大的球具生产商高仕利高尔夫公司(Acushnet Company)。在高仕利公司一待就是近十年,负责的领域和工作内容都更加广阔和繁杂。
从公司法务转为专职律师的念头,是从2013年开始逐渐清晰强烈起来的。主要还是觉得公司法务的工作节奏相对比较轻松,而感觉自己还年轻,需要有一种拼搏的状态。
经过多方考察,笔者最终决定加入北京万慧达律师事务所。在加入之前,笔者已与团队很多资深合伙人和顾问有过多年工作关系,可以说互相知根知底。正是为这个团队合作共进的氛围所吸引,自己最终也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至今转做专职律师已七年时间。
下面笔者想就大家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对公司法务和专职律师做一个比较。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些都是基于个人的经历或者观察,肯定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带有个人偏见的。仅供大家参考,切勿对号入座。
工作内容
公司法务作为公司的内部法律顾问,需要面对一个公司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比如公司的设立、并购、变更、注销以及各种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章程修改、法定代表人及董事会成员变更等等事项,公司运营过程中的各种业务合同起草、审核,企业经营合规审查及专业法规审查,劳动人事制度制定审核及劳动人事纠纷咨询和处理,知识产权的获权、管理和维权,产品质量纠纷、合同纠纷等各类民事纠纷的处理,参与各类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咨询和处理等等。总之,公司法务要求对企业运营所涉及的各类法律事务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内容非常繁杂。虽然大公司内部法务部门也都有分工,但作为法务部门负责人或者是中小规模公司仅有的内部法律顾问,必须对公司业务所可能涉及的各类法律法规都非常熟悉,能够在第一时间向业务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
专职律师中虽然还有不少“万金油”律师,但律师走专业化路线已经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市场高速增长、法律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唯有专注于某个领域,才能做到精耕细作,才能够及时掌握本领域最新的立法动向和法律法规的出台,深入理解司法解释的背景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仔细研究本领域最新的典型案例等等,也才能向客户提供准确的法律意见。因此,越来越多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选择走专业化路线,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专业领域执业。越是专而精的律师,越能够为客户提供更有专业价值的服务,也越容易得到市场和客户的认可。
因此,从工作内容的繁杂程度来看,公司法务显然要比专职律师更甚。公司法务熟悉公司的运营情况和纠纷背景,对与公司运营活动相关联的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都要有全面了解;而专职律师则对如何处理某个具体领域的法律纠纷有更广泛的了解和更深入的研究。当然,公司法务在经常处理同一类纠纷时,也会对该法律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变得更为专业,反过来指导外部律师处理具体案件也不奇怪。
工作强度
一般来讲,专职律师的工作强度会明显超过公司法务。尤其是单纯从工作时间来看,律师的工作时间应该是普遍长于公司法务的。很多律师平日经常性加班,周末节假日还要处理业务或者参与各种业务开拓性工作。公司法务当然也有忙碌的时候,尤其是在负责大型项目或者突发事件时,也会没日没夜加班。但是这种忙碌往往是周期性的,不会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大多数时候都可以保证工作休息平衡。
当然,律师在不同执业阶段以及不同执业平台也有不同的工作状态。刚入职场的律界新人,肯定要做好三到五年较高工作强度的思想准备。一方面,要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而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一件本可以一小时完成的工作任务,新人往往要花两三个小时才能做好,甚至需要反复修改才能过关;另一方面,还要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法律法规,及时掌握最新的立法动向和司法解释,研究典型案例。现在国内多数法学院的教学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再加上学校学习氛围难谓浓厚,导致很多法学院毕业生并没有为参与实际法律服务工作做好必要准备,需要在工作中边做边学。
律师在掌握本领域的法律基础、办案流程和基本技巧之后,就要开始眼光向外,锻炼与各方面打交道的能力,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建立自己的行业口碑。这方面的要求可以说是没有止境,需要靠律师自己去掌握投入程度。这也是对律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最高的一部分。一名律师的专业功底再深厚,思辨能力再强大,如果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灵活运用,不能在诉讼中以恰到好处的方式呈现给法庭,也很难成为一位成功的律师。
所以无论是公司法务还是专职律师,工作强度与入职时间长短、职业发展阶段、所处行业和具体单位以及个人对于职业追求和工作生活平衡的把握都有密切关系,很难简单地下结论说哪一种职业会更轻松。总体来说,在职业发展的中后期,专职律师往公司法务转的比较多,而公司法务转做专职律师的比较少。这一点在欧美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可能主要跟欧美国家律师的竞争激烈和欧美企业法务的收入与律师收入差距较小有较大关系。中国目前多数企业对于公司法务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公司法务的收入和内部地位受限,因此反而较少出现执业多年的律师转往企业做法律顾问的情况。
职业地位
从国内的普遍情况来看,跨国外企、上市公司、大型国企以及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会比较重视法律风险管理,公司内部法律顾问的地位会比较高,公司的运营决策、业务合同、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都会有法务人员的参与,日常业务活动的合规审查、风险防控、危机处理等更是离不开法务部门。这类企业往往都有较为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法律部拥有较高话语权和否决权。但正是因为对很多业务决定有着生杀大权,法务人员更应该秉持专业谨慎的态度,对业务决策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然后提出合理合法的建议。需知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法律法规本身就难免有各种漏洞和瑕疵,执法环节更是千差万别。如果法务人员闭门造车、生搬硬套,仅仅凭借法律部的地位一味否决或者给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建议,很容易给业务部门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甚至引起业务人员的不满和怨言,最后受损的还是法务部门的声誉甚至是整个公司的健康发展。
所以无论公司法务在企业内部的地位高低,最重要的还是法务人员要深入了解业务需求,熟练掌握本领域的法律法规、司法惯例和地方政策,准确预见可能的法律风险并提出规避和防范建议,在风险难以控制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替代建议,真正为企业的业务活动保驾护航,成为公司管理决策过程中的好参谋。这样的法务,无论在哪种企业,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都会受到公司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重视和欢迎。
做专职律师也一样,如果仅仅是根据客户的指示处理法律纠纷,或者一味鼓动客户走诉讼程序去解决本可以有其他更优选择的纠纷,就会把自己沦为一个单纯的工具或者服务提供者。真正好的律师,在遇到法律纠纷时,除了根据客户委托处理法律纠纷,还要跳出纠纷去探究纠纷发生的前因后果,帮助客户建立防范机制;对一些行业共性问题,律师还应该能够促进行业管理,推动行业立法和司法的改善。这样的律师才能真正得到客户发自内心的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在中国这个仍然在努力建设法治社会的国家,如果律师不致力于推动法律的完善和法治的进步,而是在法律的缝隙中寻求个人利益,只会受到法律共同体的鄙视和社会的贬斥,最终损害的是律师行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地位。
薪资福利
如果单纯从行业平均情况来看,执业五年以上的涉外业务律师,在个人收入方面大概率应该会超过同样工龄的外企法务。不过外企法务的福利待遇应该是好过多数专职律师的,工作强度上的差别就不说了,很多外企在五险一金以外的福利还是比较丰富的,如果是上市公司,做到一定级别还有股票期权。不过法务的工资增长节奏和空间基本固定,极少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而且会有一个玻璃天花板存在,即使是大型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法律顾问,年薪三四百万也就到顶了。而律师的收入与业绩紧密挂钩,个人收入随着业绩水涨船高,理论上没有上限。当然,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所以很多人冲着这种理论上的无上限加入律师行列,才发现现实是残酷的,要创造超额业绩往往意味着超额付出,还要加上运气的眷顾。
不过公司法务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昂的个人所得税。一般做到资深顾问或者法务总监级别,月收入应该已经达到或超过需要缴纳45%个人所得税的上限,再往上涨工资,至少45%得交税,已经不具有多少刺激作用了。相比之下,合伙制律所的合伙人实缴税率应该普遍在20%以下,与45%的税率相比低了不止一点。
因此,单纯从福利待遇方面来比较公司法务和专职律师,真的是难分伯仲。如何选择,还看个人对于职业兴趣、工作状态、工作生活平衡、长期职业规划等很多因素的考虑。不过,现在公司法务和执业律师之间的转换成本越来越低,而且这两种工作经验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执业律师经验的人做公司法务,能够更接地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更具可操作性;而做过公司法务的人出来做律师,会更容易理解客户的需求,能够提供更符合客户要求的法律服务。
职业发展
如果从线性角度来看公司法务和专职律师的职业发展历程,刚毕业的法学院毕业生直接进企业做法务,前一两年会是管理培训生或者助理,然后能升职为法务专员或者助理顾问,三到五年做到顾问级别,做得不错的话五年以上能升到高级顾问,再往上就要靠个人能力和机会了。进入律所的话,前一到两年会是实习期,只能做律师助理,顺利的话一年半到两年拿到执业证,开始作为协办律师,三年左右能基本独立处理一些相对简单的诉讼案件,如果集中在某个领域,也能够开始处理相对复杂一些的非诉事项,能够主办相对复杂的诉讼案件和非诉项目,基本得五年左右的积累。
无论是公司法务还是专职律师,一般五到七年会进入一个平台期。做公司法务的人,如果没有频繁跳槽,这时候已经进入比较舒服的状态,公司的各项法律事务已经得心应手,与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工作关系也已捋顺,可以向法务总监或者区域总顾问的职位奋斗了。但也有可能面临再进一步的空间有限,不是公司规模有限就是更高职位没有空缺,只能选择耐心等待或者换个平台。对于律师来说,如果一开始就选定了执业领域,经过六七年的积累,已经有了相对丰富的执业经验,可以自信地独立处理复杂案件和项目了。这时决定一名律师发展高度的决定性因素可能就是客户了,如果已经累积了一定数量的客户,在一个合伙制的律所,应该就可以作为合伙人带团队了,在一个公司化管理的律所,应该也有机会争取升到合伙人级别了。如果个人开拓业务的能力不是特别突出,也可以考虑与其他有案源的合伙人合作,或者加入公司化管理的律所集中精力办案。比较忌讳的是始终无法集中在某个业务领域深耕细作,总是朝三暮四,那就容易把自己做成“万金油”律师。
都说法律行业是可以做一辈子的职业,这一点可能比较适用于法律学者和律师,笔者就见过不少七八十岁还满世界跑的律师和法学教授。但是对于公司法务来说,还是有比较明确的退休年龄的,基本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人力资源部就等着给办退休手续了。公司法务还有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形是,如果到五十来岁还没有做到法总的位置,可能会面临被裁员的压力,尤其是在公司经营状况不好的时候,最先裁的就是成本高又不产生直接效益的非业务部门的资深人士。这可能是做职业经理人的公司法务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相对来说,专职律师不会面临这样的情形,律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状况和财务状况,相对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执业单位,基本不存在年龄歧视。
外企法务们还面临一个职业玻璃天花板的问题,也就是在跨国公司做法律顾问,绝大多数人的职业顶峰就是大中华区总法律顾问,少数可以做到亚太区总顾问,或者再加上副总裁的头衔。中国本土出身做到外企全球总法律顾问的情况,至少笔者还没听说过。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不少中国企业也发展成了跨国公司,这些公司的总法律顾问领导着其全球各地子公司的区域顾问,走上了企业法务的职业顶峰。
说了一大通,似乎也没有说清楚公司法务和专职律师到底有什么异同。其实这两个职业本来就是在一个共同体中,日常工作充满交集,职业互换毫无障碍。所谓区别,也都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很难泾渭分明,更无所谓优劣。希望笔者的分享对于即将踏入职场或者初入职场的后浪们有一些启发,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发展规划和生活追求来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