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三周年之际,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重庆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2021年6月-2024年6月)》和《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加强知识产权审判服务保障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工作意见》。
市一中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光明,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庭长张力参加发布会,10余家中央驻渝及市内主要媒体受邀参加。发布会由市一中法院办公室主任李沁主持。
2021年6月16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在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挂牌成立,成为“省级全域管辖,三审合一”的专门化知识产权法庭,集中管辖重庆市范围内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的权属、侵权纠纷以及垄断纠纷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一审案件,起诉标的500万以上、50亿元以下的知识产权一审案件和受理不服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渝中区法院审理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案件的上诉案件。
成立三年来,在市高法院的正确指导和市一中法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重庆知识产权法庭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职能作用,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持续贡献司法力量,获评“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红岩先锋·四强支部”。重知法庭4名干警先后获评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1名干警获评全国优秀法官,1名干警获评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先进个人,4名干警被评为重庆审判业务专家。
据介绍,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三年以来,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4135件,审结13753件,法官每年人均结案327件。其中受理民事案件占比99.72%,行政案件0.16%,刑事案件占比0.11%;一审案件占比90.71%件,二审案件占比9.13%,再审(含申诉)和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下级法院报请等其他特殊程序案件占比0.16%。
发布会上,市一中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光明介绍了《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加强知识产权审判服务保障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工作意见》的出台过程和主要内容。
杨光明副院长介绍,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落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各项部署安排,充分发挥重庆知识产权法庭专业优势,以知识产权审判现代化服务保障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市一中法院以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三年以来的工作情况为基础,出台《工作意见》。《工作意见》由重庆知识产权法庭起草,制定过程中,市一中法院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人士对工作意见的完善建议,联合辖区基层法院通过代表委员联络机制登门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集意见建议,并将修改建议充分吸纳至《工作意见》中。《工作意见》从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履行审判职能,坚持机制改革创新,夯实审判基础支撑等4个方面共15条意见,对以高质量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服务保障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出了要求。
杨光明副院长表示,下一步,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做好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秉持“用创新的方法保护创新”的工作理念,努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与保障,有效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庭长张力在发布会上介绍并发布了《重庆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2021年6月-2024年6月)》。
白皮书主要内容中介绍了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受理知识产权案件呈现的特点以及法庭履职尽责的主要举措等。
一是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聚焦重庆科创产业规划,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司法保护力度,审结涉专利、计算机软件、技术秘密等技术类案件1471件;妥善审理砂糖橘“中柑所5号”、玉米“彩甜糯6号”等植物新品种纠纷13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行为,保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依法从严惩治侵权假冒,坚决打击商标攀附、仿冒搭车等行为,审理涉及贵州茅台、绝味食品、宝岛等知名品牌的商标侵权纠纷2125件。公正高效审理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纠纷案件196件,有效规制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依法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10156件,妥善采取行为保全、证据保全等措施,依法及时救济权利人合法权益,推动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服务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法审理跨国知识产权纠纷案件134件,依法审结全国首例5G标准必要专利全球费率裁决重大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促成双方在全球十余个国家一百五十余件未决诉讼的“一揽子”解决,充分展现重庆法院审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的智慧与担当,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二是改革创新知识产权审判机制,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实效
构建川渝协作机制,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举办2期法官论坛,联合刊发《成渝知识产权专刊》、发布十大知识产权调解典型案例,与川渝八家单位签署协议联合打造川渝高竹新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共同开展研讨会、联合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唱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双城记”。持续完善技术查明机制,破解技术事实查明难题,制定《技术调查官管理暂行办法》,聘任18名专家教授、学科精英作为技术调查官,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四川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全面构建“五位一体”技术事实查明机制。推进“三合一”审判机制,深化专业化审判建设,推动出台《“三审合一”案件合议庭组成办法》《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工作规程》等规范性文件,为重庆法院做好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工作积极贡献智慧。切实发挥法官会议作用,统一类案裁判尺度,召开法官会议40余次,持续加深条线指导,加强与上下级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管辖改革后的知识产权审判裁判标准统一。打造特色审判专业团队,提升司法保护能力,在组建3个专业审判团队基础上,成立8个跨审判团队的具体工作专班,以1个党建专班为核心,全面带动巡回审判、调研、宣传等7个具体事务专班。
三是积极构建多元解纷体系,拓宽知识产权治理路径
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坚持并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贯彻落实《重庆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条例》,力争“抓前端、治未病”,拓展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渠道,以调解撤诉结案8913件,调撤率达64.79%,诉源治理效果明显。积极构建“1+1+N”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体系,来自多个领域的200余名调解员为知识产权案件的化解提供了强大动能,累计化解纠纷790余件,并促成案外近2000余件纠纷和解。依托重庆高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签署的交流合作协议,开展涉外知识产权案件诉调对接工作。积极构建与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市文旅委等多部门之间的常态化联络机制,编发《重知专报》12期向行政机关通报法庭重点工作。建立“行政调解+司法确认”衔接机制,确认调解协议7件。积极采取“双向引导”措施遏制商业维权向商业牟利发展,有效引导权利人从源头制止侵权行为,通过打造示范判决及加大法治宣传,增强中小经营者知识产权意识,切断知识产权侵权供给链条。
四是立足巡回审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积极拓展司法服务半径,先后设立9个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站,打通服务保障高新企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依托巡回审判站,构建“一站一法官一联络员”工作运行机制,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议3次,推动开展巡回审判、上门送达、司法调研、法治宣传等活动40余次,发放《企业知识产权风险提示》1000余份,相关做法被最高人民法院简报刊发。为更精准、更便捷、更全面地向创作一线提供知识产权司法服务,在园区挂牌法官工作室,在科创园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及快速维权中心,在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等地挂牌设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系点”,进一步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职能向基层延伸。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等现代科技在司法领域的深度应用,建造3个云上共享法庭,引入360度高清远程示证平台,投用与最高人民法院直联的“一点一中心”区块链存取证平台,开发知识产权法庭数据集成展示平台,借助科技手段为当事人通过互联网参加诉讼提供便利条件。
五是努力高标准打造“重知”品牌,稳步提升法庭影响力
三年来,法庭精心打造优秀文书、百佳庭审、精品案例、优质论文等调研成果。法庭调研成绩显著:1场庭审荣获全国法院“百场优秀庭审”称号,1篇文书获评全国法院技术类案件优秀裁判文书,5个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2个课题中标最高人民法院重大研究课题,3篇论文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获二等奖,8篇案例被《人民法院案例选》刊发,10篇案例分析在全国法院优秀案例分析评选获奖,40多个案例入选市高法院发布的各类典型案例。法庭还积极派员参与业界互动交流,受邀在各类论坛、讲坛等发言20余次。依托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知识产权专委会,举办重知讲坛15讲,邀请到刘春田教授、吴汉东教授、王迁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主讲,吸引知识产权各界人士50万余人线上线下参与,让法庭影响力与辐射力得以持续提升。法庭精心运营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359期,阅读约25万人次,制作《知遇重庆 知会未来》等专题宣传片,推出《知产普法Time》3期,积极参与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直播活动,持续推出“舌尖上的知识产权”等3期大型新媒体趣味普法系列直播活动,累计吸引线上257余万网友参与。
附:《重庆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2021年6月-2024年6月)》
扫码查看白皮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