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龙小宁 厦门大学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刊专栏作者
姜邻泉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 本科生
一、缘起
先来看一个涉及快递配送的案件。在“刘某某诉申通快递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一案中,刘某某于2018年4月10日在线上交易平台网购茶叶500g,收货地为其住所;申通公司于4月12日将快递包裹投递至刘某某小区的丰巢快递柜中,同时丰巢公司向收件人刘某某发送短信,让其到快递柜自提包裹。刘某某因住宅与快递柜之间有400米距离,特以电话方式向申通快递员进行说明,要求其送货上门,但问题未得到答复解决,导致刘某某所购茶叶未能送到,发生退款。刘某某以“申通长沙分公司未经其同意,将原告包裹留置在快递柜中,拒不送货上门,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以及“丰巢公司未经其同意代收包裹,与申通长沙分公司构成共同侵权”为由,一纸诉状将两者告上法庭。
根据裁判文书中的讨论,本案的核心争议有三:一是责任主体如何确定;二是申通公司未经原告同意将商品放置自提柜中是否构成侵权;三是原告的实际损失如何确定。针对这些争议,法院的裁定如下:关于责任主体的确定,因为丰巢公司设立的快递柜在快递服务中扮演的是快递派送工具的被动角色,因此不承担侵权责任。关于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虽然涉及相关纠纷的《快递暂行条例》在本案审理时才开始施行,但根据之前已经发布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第十七条及日常生活经验,收件人具有当面验收的权利;而在本案中,申通公司在未征得原告同意的情况下,将快递放置在位于原告小区的快递柜中,虽未侵犯原告直接收取货物的权利,但对他的当面验收权利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法院对原告主张申通公司侵犯了其当面验收的权利予以认可。关于损失如何确定的问题,由于本案中刘某某最终以退货并退款的方式结束了涉案商品的交易,因此法院认定并未有实际损失[1]。
上述案件属于以快递柜为配送终端的新型快递方式所引发的纠纷,在智能快递柜逐渐普及的近年来频频发生。作为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智能快递柜的使用涉及到“妨碍收件人当面验收”的情况。案件中判决结果的确定,关键也在于如何针对“申通公司单纯地影响原告当面验收权利”这一侵权行为进行裁决。案件裁判中虽然认定快递公司侵犯了收件人当面验收的权利,但却认定未造成实际损失,仅要求其吸取教训,并在未来使用快递柜之前征得收件人的同意。
与案件裁决的精神相一致,国务院制定的《快递暂行条例》(2018年5月1日起施行)与交通运输部制定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旨在规范物流行业“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行为,其中明确强调了收件人“有权进行当面验收”[2]、使用快递柜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3]等收件人权利。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广泛存在着未经收件人同意就投件至快递柜的情况,严格意义上讲侵犯了收件人的当面验收权利。由于此种侵权行为大多涉及金额小、易协调解决,被侵权人通常不愿历经长时间的诉讼审理与较复杂的举证过程,倾向于同侵权方私下协商处理。因而少有其他纠纷能够上升到法律层面,导致更清晰的权威法律意见缺失。
那么,针对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中的“当面验收权利”,司法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对侵犯当面验收权利的行为,又应该采取怎样的处理方案?在接下来的分析中,笔者将从最小化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探讨得出理论和实践中的最优处理办法。
二、“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社会成本分析
对快件而言,其运输过程“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方式大致分为三种情况:运送到中转部、投递到快递点(智能快递柜、门岗等)、送货上门由收货人当面验收。一般而言,送货上门的配送方式对收货人来说是(时间)成本最低的,其次是快递点,成本最高的是配送到中转部;而考虑快递员需要投入的工作量(用x表示),这三种情况对应的x则会依次增加:“配送到中转部”只需要车辆运输、机器分拣,基本用不到快递员;“投递到快递点”需要快递员前往辖区内各个快递点,并将快递入柜;“当面验收”需要进一步联络收件人、专程送货上门。
鉴于经济学关心社会的整体福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面验收权利最优态度的一种做法是:比较快递员不同的配送方式(以及相应的工作量x)所带来的社会总成本(Social Cost,下文用SC表示),进而选取社会总成本最小时对应的配送方式(以及相应的工作量)作为社会最优配送方式(以及相应的最优工作量),并以此来帮助决定是否应当保障收件人获得送货上门当面验收的服务。
在这一分析框架中,针对快递配送中如何走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社会总成本可以分为快递员成本和收件人成本两部分:快递员成本等于配送工作量(也即上面的x)乘以单位工作量的成本,后者可以用快递员单位时间的工资w来近似衡量;而收件人的成本,也即配送过程导致的潜在快件损失则由配送失败的可能性和配送失败的损失决定。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一方面,快递员投入的工作量越多,越能保证快递配送的顺利完成(例如,送货上门的快递经过当面验收,更能减少由于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后期纠纷);但另一方面,即便再多的工作量,也不可能完全保证不出问题。可见,配送失败的可能性会随着快递员投入工作量的增加逐渐减少,但工作量对配送成功的边际贡献会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