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雪 周荧屏 知产财经全媒体
2007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一片萧条的就业环境中,刚刚研究生毕业的H先生婉拒了几家律所开出的高薪邀约,进入北京市某法院知识产权庭工作。"情怀!就是那份希望在中国最好的知识产权庭奋斗拼搏,最后进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为中国司法事业贡献一生的知产情怀。"回想起十二年前的选择,现加入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的H先生依然心潮澎湃,目光中仍可见梦想的光芒。放弃一份工作,或许需要很多理由,但选择一段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一个理由就够了。而在法院度过了十余年岁月后,就在距离司法最高殿堂的梦想一步之遥时,H先生却选择了转身离去。
司法裁判者往往被视为法律理性的化身,不过,正像H先生一样,驱动着千千万万法官走入法院的那份初心,却往往是义无反顾的理想与激情,执着与情怀。多年以后,这些法官们的命运悄然分轨:有的人依然坚守在司法一线,有的人则转身走入更大的"法律共同体"之中。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们都不曾忘记最初的法律理想和使命,却也有更多的思考与沉淀。
最初的梦想与激情
一千个法律人有一千种姿态的法律情怀,有对公平正义的热情向往,便有对严密逻辑的沉静执守--现任某知名企业法务管理岗位的W女士,就属于后者。
"还记得从高中时起,我就很喜欢读约翰·格里森姆(JohnGrisham)的法律系列畅销小说。书中人物层层推理、敏锐挖掘隐藏卷宗背后真相时的那份睿智、冷静、智慧,是我最初对法律人的印象,也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于是数年后,在选择考研专业时,我就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法律专业。"谈起自己过去那段长达12年的法院生涯的缘起,W女士如是说道。
多年前,大学毕业之后的W女士经过层层选拔进入法院。梦想成真的滋味并不是人人都有幸品尝,尽管如今已经脱下法袍,W女士依然表示,如果有一次重新选择起点的机会,她仍会毫不犹豫地走进法院。"对我而言,法官是一个越做就越喜欢的职业,也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成为一名法官,让我能把兴趣与工作合二为一,使我乐在其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和主观能动性,也赋予了我发挥能力、施展抱负的较大空间,而坐在法台、手持法槌时那份令人热血沸腾的使命感、神圣感、尊荣感,也是其他任何工作都给予不了的。另外,法院也是一个法律人提升业务水平、实现自我成长的绝佳平台,帮助我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志存高远的法律人,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还是应当选择法院。"
与W女士一样,进入法院后的H先生,也是从书记员做起。在一些人眼中,高强度的书记员工作似乎总是枯燥乏味,但良好的工作氛围、明确的法官晋升预期,让H先生心无旁骛地开启了他的法院生涯。"刚进法院的三年,我们一群年轻的书记员天天下了班一起嘻嘻哈哈,上了班便相互切磋、共同成长,而资深的法官们也非常愿意解答新来的年轻人们的各种困惑。定期的培训机制同样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更真切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温暖的、能让年轻人不断汲取营养的优秀集体。"H先生坦言,三年极为扎实的书记员工作,为他们那一代年轻法律人后来迅速转型从事审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挑战而自豪
担任书记员的那段日子,是W女士和H先生法院生涯中的黄金时代。经历了书记员岗位的锻炼,W女士和H先生走上审判席,身份也先由助理审判员再进一步成为员额法官。此时,他们也开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重压。直观的数字或许最能说明这一点:2019年,全国法院共新收一审知识产权案件420808件,其中,民事案件达到399031件,比2018年的民事案件数量上升40.79%,连续三年以40%左右的高幅度快速增长;而在H先生入职后的2009年,这一数字是30626件;十年间,案件量增长了13倍之多。
与案件量的惊人增速不相匹配的,是知识产权司法队伍的扩张规模。根据公开数据了解,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知识产权法院的员额法官人数分别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60-64人;上海知产法院17-20人;广州知识产权法院26-30人;而2019年,除上海知产法院人均结案百余件以上,北京和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法官人均结案数已高达300-500件之间。与知识产权专门法院相较,基层法院知识产权法官的负担同样惊人,如北京海淀法院知识产权法官的人均结案数达494件,上海浦东法院知识产权法官则刷出了593件的人均结案量之最。
知识产权案件的惊人数量,虽非一蹴而就,但却让司法审判者们无法喘息。与其他案件不同,近年来知识产权案件的复杂性、专业性、科技前沿性等诸多特点愈加明显,而这些都是对司法审判者的不断挑战。怀揣情怀与梦想的他们,并不畏惧挑战,甚至更愿迎难而上。因为始于情怀,所以希望能在经历中浓墨重彩。
巨大的审理压力面前,W女士和H先生依然坚持将精细化裁判和司法创新的要求落到实处。W女士回忆道,在她刚入职时,庭里审理的大多是图片类、视频类侵权案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曾经盛行一时的盗版书、盗版光盘渐渐消失,知识产权侵权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从2014年年底开始,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机构开始加大调整力度,审判权运行机制在不断创新,司法保护力度也在全面加大,但是一直以来不变的就是紧追前沿的法律问题,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规则创设或者指引的作用。"
H先生所在的审判机构因担当着探索司法改革,推进专业化知识产权法院建设的使命,对于案件的"精工细作"有更高的要求。从普通技术案件到标准必要专利复杂性案件、从知名企业高标的额案件到国际巨头企业诉讼,每一步发展与变革,都是司法情怀者们的助燃剂。
无法承受之重
每一个怀揣职业理想的年轻人,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都不免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确乎是生活的常态--但日积月累的常态,有时却会成为无法承受之重。
悬挂在司法者头上的不仅只有积压量不断上升的案件规模,还有主管部门对于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期限的不断要求。案件数与审限,成为了无形的紧箍咒,"真的,这些常会出现在梦里,梦见马上要到审限啦,判决书还没写呢,案卷的文档怎么也打不开了,睁开眼,急出了一身的汗。"L先生虽然已离开司法审判队伍,但那7年的审判职业生涯,似乎一幕幕仍出现在眼前。
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和知识创新产业的高速发展,各类市场主体也不免卷入越来越多纷繁复杂的纠纷之中,在知识产权领域尤为如此。广大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呼唤保护,大量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亟需打击,社会各界对于知识产权司法领域中各类难点热点问题的纷纭聚讼尚待辩明,桩桩件件,皆非易事。而在案件数、审限与审理质量的博弈中,行业内近年来的担忧之声越加明显,最终成为牺牲者的是否会是案件的审理质量?
此外,W女士和H先生曾经引以为傲的司法业务培训、学术交流,还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以往那种宁静致远、深修内功的环境都在稍稍远去,W女士、H先生与昔日的同事们都感同身受。焦虑、浮躁、埋头拉车,不仅侵蚀着来之不易的中国知识产权审判环境,也使得多年培养出的知识产权司法人才队伍后继乏力。"至今我仍然认为,即便再优秀的法科毕业生,也应从书记员工作做起,否则便难以了解诉讼的整个流程环节,因而也很难做好法官工作。"H先生总结道。
案件堆积的外部重压之外,来自法院内部的压力也让一些法官身心疲惫。"法官这个职业,原本最吸引我的就是可以很纯粹地投入其中。但是后来,越来越复杂的考核评价体系,各种维度的指标,让人疲于应对。"W女士提到,正因为此,一心扑在专业上的她开始渐渐萌生去意。
法袍之下的艰难抉择
司法人才流失早在十年前便有两会代表呼吁关注过,而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司法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步改善。但聚焦到知识产权领域,随着知识产权法律市场的欣欣向荣,催生了对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大量需求,而在这个供给不足的人才市场中居于金字塔尖的知识产权"前法官"们,自然成为各家企业或律所争抢的对象。
据统计,在北京,知识产权司法人员的平均年工资约为18-23万元,而知识产权企业从业人员和从业律师的平均年收入则分别达到50-70万元、70-100万元,是司法人员的2-3倍之多;上海的知识产权企业从业人员和从业律师的平均年收入与北京的同业者相当,知识产权司法人员的平均年工资提至约23-30万元,仍与前两者相差甚远。相比之下,只有广州的知识产权司法人员平均年工资在35-45万元左右,略低于广州本地知识产权企业从业人员和从业律师的水准。
除了最现实的待遇提升,知识产权法官们也渐渐发现,"外面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他们未曾设想的模样,在开拓着他们的法律视野的同时,也能够给予他们曾经拥有的那份纯粹投入专业的快乐。"在法院呆了七年,面对狭小的圈子、局限的视野、一眼到头的职业生涯,我感觉自己已经顶到了天花板,需要换个地方长进自己的智识了。"L先生就这样脱下了法袍。
与态度毅然的L先生相比,H先生在离职时则充满了遗憾。实现进入司法审判最高殿堂的梦想只是时间问题,然而时间却已经不允许他去触碰梦想了。"面对老去的父母和年幼的子女,情怀终归是只能由自己买单的。离开法院的最后一次庭审当天,我没有拍照留念。后来离职时,我专门找了一个周日到法院去,收拾完东西、擦拭干净桌椅,在法院的牌子前留下了一张便装自拍照,然后便一个人静静地离开。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我走得太匆匆,缺乏仪式感,但在我内心,更在乎的是一种不那么正式的告别。因为自此之后,我可能就再没有机会穿上法袍、敲响法槌了。"
十年饮冰热血难凉
"从法院辞职无所谓对错,不过是去经历另一种人生而已。"在W女士看来,即使离开了法院,她依然可以在广阔的法律共同体中发挥毕生所学--这也正是她当初走进法院的最大理由。"但想起依然奋斗在司法一线曾经的同事们,我也希望未来的司法改革能够更加关注法官这个职业的本源和深层意义,对于司法人才的考核应当运用办案质效等更纯粹的指标。在做好管理的同时,也应该提升在职法官的各项福利待遇,给予他们充分的保障,以人为本,尊重每一名法院中的工作者,真正为他们的前途命运考虑。总而言之,我希望法院能把最好的人才留住--不只用情怀,也用看得见的真心。"
与W女士一样,H先生虽已脱下法袍,但仍对曾经成长的那段岁月心怀感恩。"现在的法官助理,在定位和工作职责上都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他们是新一代的预备法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交流进步空间,有效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更有助于新生力量的良性成长。"H先生希望新一代的司法人才能够有更好的培养机制,能够成为未来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的中坚力量。
离开或是留下,都需要勇气。曾经的热血激情并未熄灭,而是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优秀的司法人才进入大的法律共同体,也是司法旋转门的正向效果,有助于反向推动审判水平的提升。或许有一天,他(她)们还会回到梦想最初的地方!
附调查数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