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产财经官网!
首页 > 特别策划 >正文

专栏|【原创】龙小宁:知产行业的特征、挑战与机遇——兼论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2020/6/27 15:07:40 来源于 《科技·知产财经》第3期 龙小宁
一国的法治水平体现了该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公平、透明和可预见的制度安排,而高质量的制度基础设施是高水平法治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现途径,包括法律、金融等体系中的各种具体制度安排。

  文|龙小宁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专栏作者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关键地位的确立,作为科技创新成果最重要的法律保护手段,知识产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针对知识产权生产和服务各环节组成的知识产权行业进行讨论,试图揭示这一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所具有的特征、面临的挑战,以及在制度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可能提供的机遇。

  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等智力劳动成果和经营活动中的标记、商誉等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1】其存在前提是存在发明创造、文学艺术创作、商业标识等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的生产过程涉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人等做出的研发投入,创新成果要想取得专有权并获得相应的法律保护,还需要诸如专利、商标代理机构和有资质的律师事务所提供相关的法律服务,之后在成果转让和许可过程中则需要技术转让机构等中介组织和技术拍卖市场等服务场所,而如果发生了权属或侵权纠纷,还将涉及负责包括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环节的法律服务机构。可见,知识产权的生产和服务涉及多个密切相关的服务业环节,共同组成了一个以知识产品及其专有权为产出,由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的生产者和中介服务提供者作为参与者的产业链,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产权行业。

  按照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给出的定义,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企业和个人。虽然还没有被直接列入到生产要素中,但知识和技术对生产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作为知识和技术化身的创新成果对于生产活动同样至关重要,因此,知识产权行业属于重要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创新成果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已经包含在其他的各行业中,但知识产品所具备的一些独特属性,也使得知识产权行业的运营过程拥有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征,因此以知识产权行业为统一对象的讨论和研究具有必要性。

  首先,知识产权行业的服务业属性意味着,本行业有较高的人员雇佣需求,有效的面对面交流在服务提供过程中尤其重要;其次,作为新兴服务业,知识产权行业对技术和信息的依赖度非常高,意味着人才和人力资本在此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最后,因为提供的是生产性服务,这一行业更深地嵌入经济系统之中,与其他行业之间有着更高的关联度,对其他环节的经济活动有较大的外溢效应。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行业的最终产品是技术等创新成果,这一事实又使得以上各项特征更为突出。

  金融业作为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为知识产权行业提供对比研究的依据。在金融业中,各类金融机构首先从储户等处获得资金来源,进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提供金融服务为生产过程和经济发展供应充足的资金要素。运行有效的金融业可以顺利生成资金的市场价格,并基于资金价格的信号作用,将资金无摩擦地配置到使用效率最高的企业和家庭。其中,资金价格的形成机制尤为关键。如果市场中不能形成统一的资金价格,那么就不能保证资金流向使用效率最高的企业和家庭,这样便会造成资源错配和资源配置低效率,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与此类似,在知识产权行业中,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等通过研发投入生成技术等创新成果,进而通过各种中介机构和中介市场为这些创新成果提供法律服务,从而使其可以在市场上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转移到对这些创新成果有需求的企业和机构,后者再将创新成果结合在生产过程中,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可见,知识产权行业的核心作用便是生产知识和技术并将其配置到使用效率最高的企业、个人或机构,正如金融行业的核心作用是募集资金并使其与效率最高的使用者相匹配。

  也正如金融行业的高效运转需要依赖资金市场价格的有效生成机制,知识产权行业职能的顺利发挥也离不开有效的知识产权价格生成机制。但与金融行业不同的是,技术等创新成果及其化身而成的知识产权(后文中统称为知识产权)具有多个特征,使得其价格生成过程充满挑战。首先,与资金的同质性截然不同,技术创新特征决定了不同的知识产权之间存在极高的异质性,并且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严重,甄别和判断其价值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其次,作为无形物的知识和技术,因为其公共物品的特征,其使用不具有物理上的绝对排他性,从而使大部分创新成果容易被他人侵权占有和免费使用;此外,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和超前性,也造成其交易市场较为稀薄,因而稳定的市场定价亦较难获得。这些因素造成了知识产权的定价难问题,这一方面令知识创造者的独占权及其经济收益形同虚设,从而削弱了未来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创新成果与使用者之间的错配,使得知识和技术不能得到最高效的使用,影响了产业增长和经济发展潜力的充分发挥。

本文共计5134字,订阅后享全网免费阅读
单篇订阅

支付金额:¥9.99

立即支付
知产财经付费内容 | 请订阅后查看全文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请登录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