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日至4日,第六届“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国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成功召开。本届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的主题论坛之一。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京东集团联合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京东集团法律研究院和吉林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中心承办,支持单位包括人民法院出版社《数字法治》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数字法学教研中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新科技革命与未来法治创新团队”和国际数字法学协会。
在一天半的论坛中,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波兰、丹麦、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的法治建设与全球治理、智能社会的知识产权与数据制度、网络平台的智慧治理与数字劳动、数字文明的未来法治与制度形态等主题,进行了发言和研讨,吸引了国内外两百余位相关专业和行业的嘉宾与会,共议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论坛开幕式现场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发表致辞。他表示,作为法学教学与研究领域重镇,中国人民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积极投身数字法治建设,贡献了“独树一帜”的人大力量。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全球专家聚焦“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等主题展开前沿探讨。希望与会学者聚焦治理需求,以法治之策解决实践问题,紧跟数字技术发展进程,推动研究从“书本之法”走向“治理之策”;站稳价值立场,以法治之规引领技术向善,以前瞻性法学理论为技术发展立规引航,确保技术进步始终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深化交流合作,以法治之桥凝聚全球智慧,促进全球平台共建、规则共研、标准共商,推动数字文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携手迈向普惠共赢的数字文明新图景。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洪祥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法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必须积极回应数字时代需求,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法治基石,注入法治动能,提供法治保障。王洪祥指出,要坚持理念引领,构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法治价值体系;强化制度供给,完善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立法,构建科学完备、统一权威的法律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推动法学与数字科技交叉融合,夯实数字法治的治理基础;加强实践应用,以数字科技赋能法治建设,促进法治与科技良性互动;扩大国际合作,共商共建全球数字治理体系。中国法学界将积极分享数字法治实践经验,与各国专家携手努力,共同推动数字文明成果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为构建普惠共赢的数字文明新图景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洪祥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姜伟发表致辞。他表示人工智能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议题。人工智能技术兼具巨大发展潜力与全球性风险,其风险具有隐蔽性、跨域性和长期性特征,单一国家难以独立应对,必须依靠国际合作协同治理。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仍呈现碎片化态势,构建包容、公平的全球治理框架尤为关键。因此应致力于构建协同共治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尊重各国的多样性,寻求治理规则的互操作性,从共识度高的领域切入,逐步扩大合作范围。联合国是开展这一全球治理进程的主渠道,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确保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平等参与、共同受益。姜伟会长强调,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先后参与或发起了多项国际倡议宣言,并持续通过对话合作构建一个公平、包容、有效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秩序,让技术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人类。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姜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轶发表致辞。他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的设立历程与发展成就。作为中国法学院校中首个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研究机构,人大未来法治研究院自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使命担当。王轶表示,人大未来法治研究院在研讨中深刻认识到,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工具的改善、生产要素的丰富推动文明形态的转型,而文明转型必然带来法治的变迁。人类走过了以耕种土地为主要生产生活场景的“黄色文明”阶段,经历了以开发利用海洋为特征的“蓝色文明”阶段,如今正迈向以太空探索为标志的“玄色文明”新纪元。在未来法治研究中应当及早布局太空法治研究,及早着手推进太空治理,着力提出该领域的中国方案。最后,王轶校长表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愿与中国人民大学密切协作,共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四大全球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轶
论坛协办方代表、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致辞表示,全球参会同仁可利用此次会议的契机,以法治思维深入探讨人口安全与教育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多重挑战;以法治规则平衡地缘技术差异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关注人口逆增长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思考人工智能普及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以比较法视角和国际视野回应制度差异和现实国情,正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的差距,防止数字鸿沟加剧财富、科技、能力鸿沟,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以法治道路应对挑战,开辟普惠共赢的数字法治新路径,运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现有基础,推动全球法学界共研数字时代治理规则、共商法治建设标准,在应对科技挑战中为未来法治找准方向,给出人类智慧前沿的良好答案。
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何志鹏
论坛联合主办方代表、京东集团副总裁胡焕刚在致辞中介绍了京东的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国际业务增长。外卖业务中,京东已与15万全职骑手签订劳动合同,为其缴纳五险一金,保障外卖员劳动权益。在技术创新上,京东已经形成了AI全景图,实现了AI技术全链条覆盖,发布了三大全新AI产品、四大场景深度AI应用和多个技术平台,未来三年将持续投入AI的研发和运用,带动各个产业形成万亿规模的人工智能生态。胡焕刚总裁呼吁,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立法,建立适应数字时代的劳动保障体系;推进法治与科技深度融合,为数字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京东集团将持续发挥平台作用,积极参与互联网法治进程,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行业与社会共治,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京东集团副总裁胡焕刚
第六届“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国际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沃晓静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沃晓静
在成果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交叉科学研究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博士后李铭轩,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版本。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包括智能法务平台、智能法律助手、教学实训平台、法律文书翻译、涉外法律资讯、智能翻译助手六大子产品,将全面服务于企业出海及法律实务部门,智能支撑全国法学科研与教育,搭建全球数据合作平台和法律智能服务平台,标志着法学理论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
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交叉科学研究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博士后李铭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丁晓东教授和吉林大学法学院李拥军教授共同主持了特邀演讲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丁晓东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拥军
在特邀演讲环节中,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召集张文显以《数字法治体系的内部关系》为题进行了演讲;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朱雅频以《把握数智时代检察履职的鲜明特质》为题进行了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以《人工智能侵权及应对》为题进行了演讲;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院长、教授时建中以《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授权运营相关制度的检思》为题进行了演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梅夏英以《人工智能立法的形式和内容》为题进行了演讲;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雷纳·库姆斯以《人工智能事件——人工智能出错时的探讨》为题进行了演讲;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心主任西拉姆·拉马克瑞斯纳以《医疗设备、可穿戴设备与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的法律前沿问题》为题进行了演讲;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学院教授雅克·德·维拉以《AI与版权法:欧洲视角》为题进行了演讲。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召集人张文显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朱雅频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院长、教授时建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梅夏英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雷纳·库姆斯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心主任西拉姆·拉马克瑞斯纳
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学院教授雅克·德·维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和人民法院出版社编审、《数字法治》编辑部主任兰丽专主持了第二单元主旨演讲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
人民法院出版社编审、《数字法治》编辑部主任兰丽专
在主旨演讲环节,英国杜伦大学法学院教授威廉·露西以《法哲学的核心之问会因社会变迁而改变吗?》为题作了演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新宝以《作为知识产权的数据与作为数字经济要素的数据之“并联包容”关系探讨》为题进行了演讲;前马克斯·普朗克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弗赖堡大学教授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以《对人工智能与刑法的思考》为题进行了演讲;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教授孙笑侠以《论机制型数字权利》为题进行了演讲;西北政法大学“长安学者”特聘教授,《法律科学》主编杨建军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替代与法律应对:中国方案建构》为题进行了演讲;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教授胡铭以《智能体在浙大法学教育中的运用》为题进行了演讲;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数字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汪庆华以《平台权力的来源、形塑与法律规制》为题进行了演讲。
英国杜伦大学法学院教授威廉·露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新宝
前马克斯·普朗克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弗赖堡大学教授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
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教授孙笑侠
西北政法大学“长安学者”特聘教授,《法律科学》主编杨建军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教授胡铭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数字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汪庆华
第三单元“人工智能的法治建设与全球治理”由《中国法律评论》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袁方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王莹主持。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实证法学与智慧法治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左卫民,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教授弗兰克·帕斯奎尔,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教授,数据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彭诚信,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全球创新、知识产权与科技法中心主任、教授吉安卡洛·弗罗西奥,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郑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环球法律评论》副主编支振锋,中国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教授,联合国高级别人工智能咨询机构专家张凌寒,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龙马学者”特聘教授刘权,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振,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院教授,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克里斯托夫·拉德马赫尔,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布莱恩特·沃克·史密斯进行了演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剑桥大学商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左振斌进行了与谈。
第三单元“人工智能的法治建设与全球治理”嘉宾合影
第四单元“智能社会的知识产权与数据制度”由《中国法学》杂志社副编审任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冯晓青,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创新与竞争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萨格勒布大学教授西尔克·冯·莱温斯基,库亚维-波美拉尼亚大学副教授马里乌什·克日什托费克,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创新与竞争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达利亚·金,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孙皓琛,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侯学宾,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司法数据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齐英程,澳门大学助理教授塞莉娅·菲利帕·费雷拉·马蒂亚斯进行了演讲。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张韬略进行了与谈。
第四单元“智能社会的知识产权与数据制度”嘉宾合影
第五单元“网络平台的智慧治理与数字劳动”由山东大学法学院大数据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郑智航和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交叉科学研究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博士后李铭轩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嘉,意大利费拉拉大学法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社会科学、法律与经济学部)候任院长阿尔贝托·德·弗朗切斯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沈建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王天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阮神裕,巴黎西岱大学法学院教授皮埃尔·贝里奥兹,英国牛津大学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律与监管领域教授伊格纳西奥·科福内进行了演讲。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崔聪聪,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王奇才进行了与谈。
第五单元“网络平台的智慧治理与数字劳动”嘉宾合影
第六单元“数字文明的未来法治与制度形态”由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数据法学研究中心主任付新华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商研究》编辑部副编审王虹霞共同主持。日内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格洛丽亚·加焦利,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教授后藤元,上智大学法学院国际关系法系教授森下哲朗,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拥军,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教授、中美法学研究所所长冯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向文,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教授董慧娟,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梓源,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助理教授关韬睿进行了演讲。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杜宴林,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技风险法律防控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副教授陈姿含进行了与谈。
在闭幕式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王莹,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吉林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振,京东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国基依次进行了致辞。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教授总结致辞,祝贺本届论坛圆满落幕,并期待未来能够继续与国内外社会各界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的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王莹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吉林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振
京东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国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杨东
第六单元嘉宾及闭幕式合影
本届“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国际论坛中还发布了《中国自主数字法学知识体系原创性理论与标识性概念》以及12卷《人大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研究系列成果》,展示了《隐私与数据的法律研究》《数字财产权利的法律构造》《数字时代的权利理论》《人工智能的法律研究》《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治理》《平台责任:网络平台的治理机制研究》《数字时代在线解纷机制:理论重塑与实践创新》《计算法学方法初阶》等人大未来法治研究丛书及《个人信息保护法教程》等数字法学教材,呈现了人大未来法治研究院和法学院数字法学教研中心在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领域的阶段性成果,并进一步加强了“国际数字法学协会”与社会各界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人大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部分研究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