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荧屏 《科技·知产财经》杂志、知产财经全媒体
寒冬已逝,又是一年春暖花开、万物竞发之时,第22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也即将来临。今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定为“知识产权与青年:锐意创新,建设未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对全球青年不吝溢美之词:“青年是未来的创新者、创造者和企业家。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人始终致力于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推动变革,开辟通向更美好未来的道路。”毫无疑问,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前景系于年轻一代所主导的创新和创造,青年人构想与设计的创新解决方案,构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力;而百余年来的全球化实践也早已证明,针对年轻一代的知识产权教育,正是开发这座富矿所无法脱离的路径依赖。
三年前的2019年4月26日,正值第19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之际,一篇题为《从娃娃抓起,中国知识产权教育迈向世界前列》的报道登载在《新华每日电讯》上,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主导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工作的国家中,“我国已走在世界前列”。那么,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人才主力军最重要的培育基地的高校,又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知产财经》近期采访了四位高校知识产权教师/学者,他们向记者细细诉说了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喜与忧。
花开两朵: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与通识教育之现状
在国内,知识产权学科被定位为法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或三级学科。不过,作为一个技术与法律问题紧密交织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知识产权教育显然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学框架内。广泛面向高校学子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同样是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中所不可忽视的另一条主线。
在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手抓”方面,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经过多年摸索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先进经验。成立于2003年3月的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是国内第三个成立的知识产权学院;2016年11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上海市政府依托同济大学成立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原法学院知识产权学科整体转移到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充分利用WIPO—同济大学联合培养知识产权硕士全英文项目,招收交叉学科学生,努力培养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于馨淼介绍道,“此外,学院还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了《知识产权》本科微专业课程,并与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院系合作,开设了《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本科)、《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MBA)、《知识产权》(工程硕士)、《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案例分析》(博士)等一系列课程。未来,学院进一步将知识产权教育渗透到各学院的本科项目、学历型研究生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中去。”
无独有偶,北京科技大学也开设了一系列知识产权通识课程。“面向全体本科生的《创新与专利》课程,将创新与专利相融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创新思维的内涵,并初步了解专利的申请过程;面向非法学研究生的《创新与知识产权》课程则更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专利文献检索、专利/商标/著作权申请与登记、知识产权管理、专利运营等能力。”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高校知识产权专委会秘书长、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张武军教授告诉《知产财经》,在此类通识课程中,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的学生得以充分交流,从而共同参与理工类创新创业项目,并完成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权和论文发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理工类专业学生是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重点对象,专利申请撰写、分析、转移转化等实务性业务培训,对于理工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据张武军副院长、于馨淼副院长介绍,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均在多个教学项目中向理工类专业学生单独开设了专利检索、撰写、分析、转移转化等课程。其中,北京科技大学除课堂教学外,也举办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实践活动,如“专利检索大赛”“模拟法庭竞赛”“摇篮杯”“挑战杯”等。“对于报名参赛的学生,北京科技大学开展‘鼎新计划’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由专业教师提供辅导,为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提供全面保障。”张武军副院长说道。当然,在实务培训方面,并非每所高校均开设了系统性课程。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经济法所副所长魏立舟便提到,浙江大学校图书馆和各理工科学院均通过讲座方式,向学生讲授专利写作与申请等前期工作,但尚未涉及转移转化等专利保护的其他流程。
与此同时,对于理工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与科研过程中产生的研究成果,国内许多高校也建立起了一套专利保护、申请及转移转化机制。同济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是统一机制的典例。在同济大学,专利申请工作主要由科研管理部和院系负责协调对接;专利转化工作则主要由副校长牵头领导,科研管理部、同济技术转移服务有限公司具体负责落实,若涉及货币出资,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也会参与。“在此过程中,理工类专业学生通常作为实验室一线科研人员参与技术交底书对接、科研数据提供等工作,注重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之间的冲突关系,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也都配合课题组签订了授权委托书等材料,对专利成果的保护、申请及转化总体较为了解。”于馨淼副院长说道。而在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牵头负责科研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对于学生及导师在科研活动中的成果进行专利申请和管理、科研成果评价和奖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上述活动。
相比之下,也有一些高校采用了更趋多样化的专利保护、申请及转移转化机制。据魏立舟介绍,在浙江大学,有部分学院/研究团队通常寻求与外部专利代理机构合作进行专利撰写,另一部分则选择与浙大图书馆的专门部门对接,开展科技查新、专利申请等相关工作。“在此过程中,理工类专业学生往往对专利申请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对专利成果的保护及转化尚缺乏足够清晰的认知。”魏立舟说道。
突破升级:青年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未来之路
今年2月24日,教育部发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6所高等院校新增、1所撤销知识产权专业,至此我国已有105所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查询2022年硕士专业目录可知,目前国内有23所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学、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生专业,与此同时,已有45所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学院。另一方面,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数量总计达301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达2756所(不含港、澳、台地区)。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仅占总数的3.8%,其中仅有4所是原985高校、10所是原211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研究生专业的高校则仅占0.8%。至少在覆盖面上,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未来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未来,应进一步鼓励更多高校申报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培养质量的管控。”于馨淼副院长说道,“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对知识产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应将知识产权相关教学内容纳入中小学及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持续提升青少年的知识产权意识、提升各领域专业人才的知识产权国家安全观。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一级学科建设,立足新发展格局,聚焦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知识产权制度重构与全球科技竞争新形势,探索构建既有利于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也能保障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培养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知识产权人才。”
此外,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知识产权教育也亟需突破法学学科的框架束缚。“传统法学院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新文科’时代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造成了学生掌握的知识产权相关知识不足、知识体系与知识产权实务之间存在割裂等问题。在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也存在各学科融合不充分、技术手段与信息应用不足等障碍。”张武军副院长指出,“因此,我国高校未来应当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与前沿学科交叉融合。在研究与教学方面,探索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与知识产权深度融合,加速知识产权专业的创新建设。此外,各高校也应结合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理念与基础,将前沿科技引入教学中,通过更新课程设置与教育方式,提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能力与经验。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要结合其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对于理工类专业学生,可以多讲授专利相关知识,培养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则侧重于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等相关内容,使其能够在未来工作中受益;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则应从法学基本原理入手,辅以案例教学等方法,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了解更复杂的知识产权原理,为其未来投入知识产权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讲师黄菁茹则认为,应当鼓励更多的非法学学生学习知识产权,而非推动更多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产权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多知识背景。如果寄希望于仅在知识产权专业中通过多学科教学培养综合性人才,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每个学科上的基础知识与能力都趋于薄弱。因此,普及知识产权教育,不意味着让每个人都学习知识产权,而是为每个人都提供接触知识产权知识与技能的机会,特别是应该鼓励更多理工类专业学生了解和学习知识产权行业。”黄菁茹说道。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21年底发布的《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应“加快推进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满足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全社会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尤其是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稳步向前的时代背景,正紧密呼应着今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进入深化改革创新的发展时期,面临新一代工业革命阶段日新月异的技术与经济竞争环境,我国对培养知识产权专业高素质人才有迫切需求。为有效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为新发展时代提供更强大的发展动力,有必要将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作为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根本目标,使学生既能理解横跨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学科的法学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与理论,又熟练掌握运用知识产权社会服务的实务技巧。”张武军副院长总结道,“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作为一个接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知识丰富、朝气蓬勃、勇于担当且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青年将是人类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也将成为知识经济的主力军。创造一批知识产权‘新青年’,就是创造人类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