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宁波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大数据报告
引 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2022 年,宁波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不断健全完善审判机制,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努力为宁波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为我省实现“两个先行”、我市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坚强司法保障。
一、2022 年宁波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基本情况
(一)从案件数量看,总体收结案数量有所下降
2022 年,宁波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 3624 件,同比下降 18%;结案 4022 件,同比下降 1.4%;结案率达 110.98%,同比增长 18.6%。其中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受理 1682 件,结案 2094件,各基层法院受理 1942 件,结案 1928 件。两级法院共受理一审案件 3476 件,二审案件 148 件,分别占比 95.9%、4.1%。
受理案件中,民事案件 3526 件(其中一审案件 3375 件,二审案件 151 件);刑事案件 93 件(其中一审案件 89 件,二审案件 4 件);行政案件 5 件。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占比分别为 97.29%、2.56%、0.15%。
审结的 4022 件案件中,判决 1377 件,占 34.23%;调解 630件,占 15.66%;撤诉 1934 件,占 48.09%;其他结案方式 81 件,占 2.01%。调撤率达 63.75%。判决案件中,平均判赔金额为 16.41万元,其中,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知识产权合同类的案均判赔金额分别为 26.48 万元、10.05万元、13.81 万元、15.53 万元、7.50 万元、25.10 万元。
(二)从案件类型看,民事案件以专利权案件为主,刑事案件以商标权案件为主
民事案件中,侵害专利权纠纷 1429 件(其中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 130 件、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 352 件、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 872 件、专利权属纠纷 52 件,其他专利权纠纷 23件),占 39.43%;著作权纠纷 923 件(其中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 31 件),占 25.47%;商标权纠纷 791 件,占 21.82%;不正当竞争纠纷 125 件,占 3.26%;侵害商业秘密纠纷 14 件,占 0.38%;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 3 件,占 0.06%;特许经营合同纠纷 165 件,占 4.55%;其他知识产权民事纠纷 43 件,占1.21% ;行政案件共计 5 件,占 0.15%。刑事案件 89 件,占 2.45%,以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为主。
(三)从审理难度上看,新型案件不断增多,疑难复杂案件比重明显增加
除传统的专利权纠纷、著作权纠纷、商标权纠纷外,申请诉前保全、因恶意提起知识产权诉讼、确认不侵权、商业诋毁、专利权属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反垄断等新类型案件明显增加,2022 年共受理此类知识产权案件 56 件,相较 2021 年增加12%。传统侵权案件中,侵权人侵权方式和手段呈现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及隐蔽性特点,与之相对,权利人利用知识产权恶意维权,通过知识产权诉讼敛财的恶意诉讼案件逐渐多发,案件审理难度明显加大。而随着知识产权案件管辖的调整,及近年来宁波法院技术类案件高效公正审理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权利人选择在宁波起诉,发明专利、专利权属等技术类案件占比相较去年增加 7.4%,案件整体技术事实查明难度加大。
(四)从区域行业特征看,各地区知识产权纠纷呈现明显的行业特点
2022 年,宁波知识产权法庭跨区域管辖收案 1682 件,其中涉宁波地区案件 987 件,涉台州地区案件 464 件,涉温州地区82 件,涉嘉兴地区案件 78 件,涉绍兴地区案件 63 件,涉舟山地区案件 8 件。按行业类型划分,涉宁波地区案件主要分布在电器、家居、塑胶行业,涉台州地区案件主要分布在汽车用品、生活用品、塑料行业,涉绍兴地区案件主要分布在纺织、生活用品、厨卫行业,涉舟山地区案件主要分布在船舶装备行业,涉嘉兴地区案件主要分布在计算机软件行业。
图五:宁波知识产权法庭跨区域管辖收案情况表
2022 年,宁波辖区基层法院受理案件 1942 件,其中鄞州法院受理 621 件,占比 17.27%,涉及行业以通讯科技、生物医药、电子商务、文化传媒为主;海曙法院受理 494 件,占比 13.67%,涉及行业以装饰装修、文化传媒、房产经纪为主;慈溪法院受理 245 件,占比 6.75%,涉及行业以电器用品、车辆工程、鞋业制造为主;北仑法院受理 217 件,占比 5.97%,涉及行业以商品出口、电子零部件为主;镇海法院受理 36 件,占比 0.99%,涉及行业以文化传媒为主;余姚法院受理 195 件,占比 5.37%,涉及行业以塑料五金、电器用品、家居制造为主;奉化法院受理123 件,占比 3.37%,涉及行业以水产经营、电器五金为主。
除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外,知识产权案件还呈现明显的行业特征。准入门槛低、技术难度小、自主品牌少、仿造成本低且同质化现象普遍的行业,如塑料、五金、模具等行业发案率较高,涉诉主体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案由以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商标权纠纷为主,案件标的额相对较小,商业化维权特征明显。高新技术行业涉案纠纷则主要集中于发明专利权纠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技术合同纠纷,发案率虽然较低,但案件标的额大,影响范围广。
(五)从涉外因素看,涉外涉港澳台案件诉讼标的额高
2022 年,宁波两级法院共受理涉外、涉港澳台案件 137 件,其中涉港澳台案件 10 件,结案共计 137 件。受理的案件中民事案件 136 件,行政案件 1 件。所涉及的国家以欧洲、亚洲国家为主,德国 36 件,法国 35 件,韩国 14 件,日本 8 件,北爱尔兰 6 件。所涉领域以发明及外观设计专利相关诉讼为主,案件所涉行业表现为各国优势产业,其中日本、韩国以动漫版权纠纷居多,美国、德国等则以厨卫领域的发明专利纠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为主。涉案标的明显高于国内同类案件,涉外、涉港澳台案件诉讼总标的额达 419695541.5 元。
二、知识产权纠纷中反映出的问题
一是市场主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仍有待提升。部分当事人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尚未看到知识产权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部分企业未能认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知识产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司法实践中,专利权属纠纷、商业秘密纠纷、技术开发合同纠纷是企业在技术研发、人员流动及权利保护与运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企业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系统管理及产权明晰,研发过程中亦未对发明人及相关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约定,导致双方当事人对簿公堂,可能造成企业知识产权流失、声誉下降等不利后果,成为困扰企业的难点问题。
二是知识产权配套服务机构建设相对滞后。现有知识产权交易、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仍不完善,不能适应知识产权保护的迅速发展需求,也不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器的作用。根据司法实践反映,目前知识产权交易体系仍有待健全,导致知识产权转让费或许可费标准难以确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稀缺、评估体系不完善,制约了知识产权的快速转化、运用;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诉讼服务人才仍然缺乏,不利于权利人有效维权;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仍然不够,部分中介服务机构存在诚信经营问题。
三是工业软件领域卡脖子技术短板逐渐凸显。近三年来,工业领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呈逐年增长趋势,涉案标的额远远超出同类案件,国外权利人利用诉讼达到获取高额赔偿或推广、搭售配套软件目的明显。国内企业因长期使用国外软件疏于自我软件培育,部分企业尊重他人软件著作权的意识仍然十分缺乏。纠纷产生后,国内同类软件因上下游企业兼容、功能代际差距等问题,导致企业存在替换难题,不得不接受国外权利人提出的高额索赔或不合理要求。
四是涉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呈多发态势。受电商经济红利及互联网技术影响,网络生态下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已经成为权利人的维权主战场。2022 年,多数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权利人系通过网上购买侵权证物进行维权诉讼,其中将电商平台明确列为被告的案件共 329 件,涉及京东平台、淘宝网平台、阿里巴巴平台、拼多多平台的分别有 16 件、65 件、133 件、115 件。涉电商平台案件企业过度宣传推广及刷单等现象凸出,反映电商平台入驻企业诚信经营理念仍有待提升,职能部门对网络平台经济领域治理力度、平台对用户的监管义务及能力均有待提升。
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要做法
(一)提升审判质效,打造精品案例1.加强审判管理,提升办案质效。推进当事人一件事改革、繁简分流,深化诉调对接。健全技术事实查明机制,运行专职技术调查官、兼职技术调查官结合线上技术辅助一体的立体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2022 年,技术调查官共参与 215 件技术类案件的事实调查,参与勘验、保全 14 次,参与庭审、听证 80次,出具书面技术调查报告 47 份,为技术事实查明工作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强化适用诉前证据保全措施,适当减轻权利人举证负担,逐步形成标准化保全模式,在技术性较强的案件中,以“法官+法官助理+技术调查官+法警”团队提升证据保全的效率效果,为案件核心证据的固定打下基础。通过每月召开专业法官会议,分析研讨案例,推动审判人员业务能力提升。
2.办好精品案,作好精品调研。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价值引领作用,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审判“精品工程”建设。2022 年宁波知识产权法庭有 1 案入选全国典型案例、2 案入选全国优秀裁判文书、1 案获得 2021 年全国法院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案件优秀裁判文书三等奖、3 案入选全省典型案例,另有 1 案依据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由宁波知识产权法庭提级管辖审理,力争打造成为精品案件。2 篇案例文章发表于《人民法院案例选》,另有 10 余篇调研文章发表于《中国知识产权》《电子知识产权》等国家级、省级知名期刊杂志,1 篇学术论文获国家级奖项。
(二)坚持平等保护,扩大同保护效能
1.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原则,妥善审理各类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把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贯穿于涉外知识产权审判全过程,妥善审理涉外技术转让、许可合同、专利侵权纠纷,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精准审判涉国际知名企业及涉外贴牌加工领域的商标侵权案件,努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如美国范斯公司诉商标侵权纠纷一案,法院精细化计算被告侵权获利,并综合考虑侵权行为性质、涉案商标知名度等因素,适用惩罚性赔偿措施并全额支持范思公司诉请金额。充分发挥行为保全、禁诉令制度优势,依法及时制止国际展会、进出口贸易中侵害中外当事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增强外国企业在华投资信心。如新加坡 FMC 公司申请诉前停止侵害专利权纠纷一案,法院充分考虑涉案发明专利的商业价值及春耕时节正值专利产品销售旺季,及时裁定禁止被申请人许诺销售涉嫌侵权产品。
2.探索知识产权司法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努力营造稳定透明公正的国际法治环境。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商标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建立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接机制,强化对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维权援助。探索与国际商标协会的交流合作,与国际商标协会共同举办“商标品牌保护·共享合作发展”主题研讨会, 邀请了国际商标协会首席执行官、亚太地区首席代表、高级中国代表,以及来自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国际商标协会嘉宾,省、市多家单位领导,以及专家教授、《财富》世界 500 强企业代表等共同参与。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向世界传递中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坚强决心,帮助世界加深对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了解。
(三)全面多维发力,完善大保护格局
1.拓展会客厅职能,浓厚知识产权保护氛围。通过创新活动主题、拓宽联系范围、丰富活动形式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宁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政协委员会客厅在凝聚知识产权保护共识上的功能作用。2022 年,会客厅共开展主题活动 11 期,邀请企业家、政协委员、行政机关代表以及高校学生等共同参与活动。作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00 后近看民主”活动范本,邀请了 00后大学生代表走进会客厅共话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提升青少年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运用能力,得到省政协、市政协的批示肯定。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公司上市过程中易遭遇专利狙击难题,开展企业上市知识产权保护主题活动,并根据活动成果形成提案建议,得到省、市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提案建议措施全部得到采纳。
2.拓宽保护渠道,延伸司法职能。积极回应区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增设绍兴巡回审判点,与绍兴中院成立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平台。支持辖区 4 家法院设立知产“共享法庭”6 个,着力打造创新驱动新平台。拓展职能空间,向绍兴市农业农村局、金华市农业农村局发送司法建议,推动两地农林部门针对监管漏洞开展大规模专项执法行动,筑牢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防线。向市律师协会发送司法建议,建议在律所推广设置“在线诉讼律师工作室”,获省司法厅高度认可。在宁波法院服务企业在线平台微信小程序中设置的知识产权模块上传诉讼指引、实务问答、常用法律法规、典型案例、政策导读等材料,组织资深法官入企开展讲座,切实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水平。
(四)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协同机制
1.加强协调联动,深化“三合一”审判。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构建汇聚司法、行政、行业协会等在内的立体化知识产权保护网络。依托公检法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刑事案件证据认定标准、裁判标准,加大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力度。聘请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员担任兼职技术调查官,高效查明案件技术事实。2022 年 4 月,与市公安局、市检察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入驻市知识产权综合体,实现“一庭两地”办公,建立大厦党支部联动机制、技术类案件委托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诉前调解机制等,服务我市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和保护综合示范区建设。
2.创新审判机制,公正高效司法。支持辖区基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机制改革,融合各基层法院优势,推动宁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深入发展。北仑法院加大知识产权纠纷独任制适用力度,慈溪法院探索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平台,鄞州法院与行政部门共同组织青年“鄞”未来知识产权入园惠企行活动并签署框架协议,奉化法院运用“E 键联办”等程序科技赋能加强司法服务,促进司法资源优化配置。
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知识产权审判管理,提升审判能力。持续聚焦知识产权诉讼“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成本高”问题,大力提升侵权赔偿和司法救济的及时性、协调性、相称性,杜绝“赢了官司、输了市场”现象的发生。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结合繁简分流机制和当事人一件事改革要求,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的专业化程度。关注涉高标的额、较大社会影响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知识产权领域热点、难点案件,进一步发挥典型案例的价值引领作用。坚决打击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恶意诉讼、突袭举证、妨碍保全等行为,平衡权利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让知识产权真正发挥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价值作用。
(二)立足知产综合体优势,强化协同保护。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完善多元解纷化解机制。在诉调对接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和方式,畅通知识产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渠道,探索健全诉调对接与社会治理一体化长效机制。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针对案件审判当中发现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障碍和难题,与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建立点、面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继续深化与公安、检察、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对接合作,深化司法、行政知识产权纠纷协同化解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行政裁决与民事诉讼的衔接机制,促进行政执法、司法裁判标准统一。
(三)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环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评估、法律服务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包括知识产权代理、咨询、评估、诉讼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视评估机构引进培育,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引进培养,搭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完善信息共享和服务机制,推动知识产权由科研端向市场端的转化。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行为,建立诚信服务体制。
(四)强化企业创新保护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引导企业合理进行知识产权布局,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和企业内部保护制度构建,建立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帮扶机制,增强企业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强化企业诚信经营理念。浓厚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创新宣传方式,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主体确定宣传内容和方式。用好活动载体和平台,利用宁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政协委员会客厅、“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天一论坛”等活动契机,借助电视、网络、短视频等媒体平台,引导全社会建立尊重知识、守护创新的文化氛围。
结束语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宁波法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行动指南,以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为引领,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在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上激励和保护创新,助推宁波加快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为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贡献司法力量。